这里是提示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主编、《中国哲学年鉴》主编、中国社科院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顾问,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顾问
1、《史前认识研究》(专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3月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专著,主编兼撰稿人), 重庆出版社 1991年6月 (此书先后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年-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3、《永恒的魅力》(专著,主编兼撰稿人)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年10月
4、《认识发生论》(专著,与人合著), 人民出版社 1991年9月
5、《毛泽东方法论导论》(专著,主编兼撰稿人)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3年12月 1996年7月重印。
6、《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分析》(专著,副主编及撰稿人),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7、《新世纪文化走向》(专著,主编之一及撰稿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8、《统战学基础理论研究》(专著,主编兼撰搞人), 华文出版社 2002年6月
9、《〈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合著), 学习出版社 2001年10月
10、《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合著) ,北京出版社 2002年10月
参与编撰: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事典》8.5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条目2万字;
《哲学小百科》条目1.5万字;
《中国哲学年鉴》条目8.5万字;
《中国百科全书》条目1.4万字;
《中学百科全书》条目1.2万字
1、《实践的结果和目的》, 《哲学研究》 1980年第6期
2、《关于实践的科学概念和真理的标准》(与李崇富合著) ,《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3、《论目的》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5期(该文被《新华文摘》1982年第12期转载)
4、《论价值范畴》, 《青海社会科学》 1983年第1期
5、《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 《哲学研究》 1983年第3期
6、《科学认识、价值意识和实践目的》, 《光明日报》 1983年5月2日:
7、《主客体关系三题》, 《青海社会科学》 1985年第1期
8、《论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几个问题 》,《人文杂志》 1985年第2期
9、《有益的哲学思考》, 《人民日报》 1983年10月24日
10、《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与夏甄陶、刘奔合著), 《哲学研究》1985年第3期
11、《评皮亚杰的反映观》, 《光明日报》 1984年7月23日
12、《论实践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0月
13、《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变化 》,《光明日报》 1985年2月25日(该文被《新华文摘》1985年第4期转载)
14、《简论重复实践的逻辑意义》, 《光明日报》 1985年5月27日(该文收入《社会变革中的哲学思考》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2月)
15、《主客体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哲学研究》 1985年第6期(该文被《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摘登)
16、《浅谈思维结构及其功能 》,《光明日报》 1985年9月18日和9月30日连载
17、《实践和思维主体的形成 》,《人文杂志》 1985年第5期
18、《评皮亚杰的活动认识论》, 《社会科学辑刊》 1985年第6期
19、《把握科学研究的艺术》, 《读书》 1985年第9期